作为全国浙贝母种苗供应的核心枢纽,江苏海安、大丰等产区常年为浙江主产区输送关键种源,支撑着整个产业的循环运转。然而2025年,这里遭遇历史性减产危机,减幅超50%的残酷现实,正将整个浙贝母产业推向供需失衡的悬崖边缘。
极端气候成为本次减产的直接“杀手”。与2024年的阴雨灾害不同,2025年的气候异常呈现出“早热+干旱”的双重特征。2月起,江苏产区气温便异常偏高,3月更是遭遇连续多日33-34℃的罕见高温,而此时正是浙贝母植株生长的关键期——其根系生长适宜温度最高不超过25℃,30℃以上即停止生长,高温直接导致植株生理损伤,地块死苗现象突出。
紧随高温而来的持续干旱,使得土壤含水率跌破20%,远低于生长所需的25%-30%适宜区间,根系吸水吸肥能力骤降,田间二苗普遍枯黄早衰,即便是后期补水也无法挽回产量损失。灾害还引发连锁反应,种子腐烂与虫蛀比例大幅上升,进一步加剧了有效种源的损耗。
产业积弊的持续发酵,让基地失去了抵御灾害的缓冲能力。长期以来,江苏种苗基地深陷“劣质种源循环”:浙江种植户优先筛选优质种源,江苏只能复用剩余种苗,导致繁殖系数长期维持在1:2左右的低位,远低于理想水平。同时,产区种植群体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,青壮年流失率超60%,留守老人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,应对极端天气时更是力不从心。
尽管“浙贝3号”等改良品种已实现繁殖系数提升40%的技术突破,但尚未在江苏基地大规模推广,未能及时填补种源质量短板。叠加劳动工价和农资价格年均15%以上的涨幅,种植成本持续高企,进一步削弱了农户的投入意愿与管理能力。
减产引发的连锁反应已迅速席卷全产业链。江苏种苗供应量锐减,直接导致浙江主产区种源缺口急剧扩大,往年从江苏输入的种苗大幅减少,倒逼浙江种植户自留种比例飙升,而这又挤压了商品贝的供应空间,形成新的产业矛盾。种源稀缺直接推高价格,2024年种子最高价每斤35元,2025年则被商家预估至50元附近,一亩地仅种苗成本就增加数千元,使得种植总成本突破4万元大关。更严峻的是,种苗短缺已造成“有地无种”的困境,浙江主产区2025年种植面积较2020年峰值下降80%,2026年种植面积预计将再降15%-20%,供应端的萎缩已成定局。
当前,江苏种苗基地的减产恶果正逐步显现。一边是年需求4500吨以上的刚性市场,一边是总产量仅2000吨左右的供应现实,叠加疫情后持续去化至低位的库存,浙贝母供需缺口已无法通过存量填补。尽管“浙贝3号”等新技术带来希望,但品种推广、种质改良与灾害防控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。这场种源危机不仅推高了市场价格,更给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敲响警钟——唯有破解种源、人才与技术的三重瓶颈,江苏浙贝母种子基地才能真正走出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局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上一篇: 中药材跌价几时休
下一篇: 中药材今日视点(第22...
发表评论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