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来源及产地】大戟科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生于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。分布于福建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别名】菴摩勒、余甘、庵摩勒、庵摩落迦果、土橄榄、望果、油甘子、牛甘子、橄榄子、喉甘子等。
其名称多来自于少数民族语的音译名、印度语的翻译以及其感官味觉先苦后甘之变化。
【古籍记载】
余甘子始载于晋代《南方草木状》,作为传统中药材使用最早见于唐代《新修本草》。
《新修本草》“庵摩勒,味苦、甘,寒,无毒。主风虚热气,一名余甘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“余甘子味苦甘而寒,主风虚热气,生津止渴,久服轻身延年。”
【品质】以果实个大、肉厚、回甜味浓者为佳。
【药用及经济价值】
清热凉血,消食健胃,生津止咳。考证发现余甘子常用于风虚热气、上气咳嗽、补益强气、生发乌发、解金石毒,少数民族亦用来解酒、治疗咳嗽感冒、尿闭、蜈蚣咬伤、肝胆病、胃肠道疾病、血液病、皮肤病、高血压病及体虚等。
现代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,主要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突变、抗癌防癌、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、抗炎、调血脂、抗动脉粥样硬化、抗衰老、保肝、抗腹泻及保护胃肠道、抗辐射及免疫调节等作用。
余甘子果肉富含鞣质及有关多元酚类化合物,量达11.4%,为其果肉及由其制成的各种饮料及食品中涩味的主要来源。同时还含有丰富的 VC、维生素 B1、维生素 B2、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P 等。
余甘子具有丰富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剂的宝库,作用优于 VC,而假黄杨素A具有较强的抗HIV 作用,另外余甘子为多年生乔木类植物,在供应医药与食品行业的同时,还有利于保持水土、绿化环境,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三农发展的经济作物。
【使用注意】其性质偏寒,故脾胃虚寒者慎服。另其含有机酸及鞣质等成分,胃酸过多者不宜空腹食用;由于其收敛作用,便秘者应适量食用。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