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药名】藤黄 tenghuang
【别名】玉黄、月黄。
【药用部位】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Garcinia hanburii Hook.f.的干燥胶树脂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热带地区。分布于印度、泰国。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地区亦产。
【采收加工】于雨季,在离地面3公尺的树干上作一螺旋割口,并以一较大竹筒受之,使液汁缓缓流人,然后再注人一小竹筒中,放置月余即成固体状,以火烘之,除去竹筒,收集固体物。
【药材性状】呈圆筒状,中空,长10~20厘米,有时成短段状,直径3~5厘米,有时为不规则的块状物或碎块粒状。外表红黄色或橙黄色,具容器遗留的细纵纹理,常被绿黄色的粉霖质硬,易碎,碎面平滑,具膜样光泽及具角状纹理。气微,味辛辣。
【药理研究】藤黄在体内和体外均有选择性抗癌功效与作用;通过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,表明藤黄各有明显的镇静作用,醋酸扭体反应说明藤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;藤黄乙醇提取物的水混悬液低浓度兴奋、高浓度抑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;藤黄0.04-0.16mg/ml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八叠球菌和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酸、涩。归胃经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消肿排脓,散瘀解毒,杀虫止痒。属拔毒生肌药。
藤黄具有消肿攻毒、祛腐敛疮、止血杀虫的作用,可用于痈疽肿毒、顽癣恶疮、跌打损、水火烫伤、牙疳蛀齿、外伤出血以及肿瘤的治疗。但是藤黄有剧毒,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外用,必要时取少量用于丸药,患者不可以自行服用。
【临床应用】0.03~0.06克,炮制后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、磨汁涂搽或熬膏涂敷。用于痈疽肿毒。跌扑损伤;外用治顽癣。
【使用禁忌】本品毒性较大,内服少量,即能致泻。体质虚弱者禁服。如误服过量,则可引起头昏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,甚至致死,故多作外用,很少内服。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