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三年多红火的药市,于2024年下半年如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,又似秋风扫落叶,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。各路买货人马也都鸣锣收兵,一夜之间药市风平浪静。
涨三年,落三年的行情周期定律,似乎又回来了。那么,过去三年多,中药材都经历了哪些变化,有哪些药材价格出现上涨,这轮跌价行情能持续多久?
中药材价格指数
一、历史周期变化
回顾药市,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中药材进入第一轮涨价,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周期变化。
1、第一轮涨价周期及涨价品种
第一次药市大涨起始于1999年,结束于2001年。当时涨价的品种也是鸡犬升天,涨幅较大的药材有:八角茴香,1999年从11.5元迈开涨价步伐,当年涨至22元,2000年进一步高升至55-57元,2001年春飙升至100元高价。
在第一轮药市大涨周期中,也是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药材价格出现上涨,而且一日之内价格出现多次上涨,早上15元买的,中午就要20元,下午又涨至25元。世上更是传闻,某某买药材几天赚了30万元,甚至传说蹬三轮车的,都换上了奥迪,在一夜暴富的神话传闻中,有不少社会游资进入药市,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,卖包子的、卖牛肉汤的、卖服装的、打烧饼的,甚至上班族也陆续加入买货大军,涨价的药材更是纷至沓来,整个药市上空彩旗飘飘。具有代表性涨幅较大的品种还有:
佛手,从12.5元高升至380元以上;山茱萸从17元涨至340元;黄连从26元涨至230元;青翘从4.5元涨至19元;浙贝母从9元涨至72元;太子参从28元涨至110元;白术从12元涨至45元等等。
该涨价的,不该涨价的,几乎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。
当大家一片欢呼,期盼更高价格出现时,2001年下半年多数涨价的品种价格掉头回走,到2002年佛手从2000年的380元跌至8元;八角在不到两年内从百元跌至9元;山茱萸从300元以上跌至17元;黄连也从200元以上跌至30元左右。
2、第二轮涨价周期及涨价品种
第二轮涨价周期开始于2009年,于2012年宣告结束。也是少数品种率先涨价,接着全线上涨,其中涨幅较大的品种有:
桔梗,从13元涨至88元;党参从8元涨至120元;麦冬从16.5元涨至145元;金银花从65元涨至360元;牡丹皮(去皮红丹)从14元涨至38元;当归从8元涨至50元;白术从12元涨至40元;白芍从5元涨至26元;八角从8.5元涨至35元;佛手从28元涨至170元;山茱萸从12元涨至78元;紫菀从7元涨至30元;黄芩从9元涨至24元;红花从55元涨至110元;亳菊花从9元涨至28元等等。
三年的涨价行情结束后,多数涨价的药材价格纷纷跌落,桔梗从88元跌至17元;党参从120元跌至18元;麦冬从145元跌至34元;金银花从360元跌至85元;牡丹皮从38元跌至15元;白术从40元跌至16元;白芍从26元跌至12元;八角从35元跌至7.5元;佛手从170元跌至33元;山茱萸从78元跌至23元;紫菀从30元跌至10元;黄芩从24元跌至10元。
3、第三轮涨价周期及涨价品种
第三轮涨价周期开始于2020年,率先涨价的是清热解毒类药材。因三年新冠疫情影响,人们外出物流等受管制,推迟压抑了不少药材涨价,2022年疫情结束管制解除,中药材涨价开始爆发,涨价的品种似元宵夜的烟花,五彩缤纷,光芒万丈,涨幅较大的品种有:
款冬花,从55元涨至450元;当归从22元涨至160元;党参从40元涨至190元;黄连从150元涨至420元;白芍从18元涨至80元;牡丹皮从30元涨至115元;紫菀从18元涨至110元;知母从11元涨至49元;车前子从18元涨至110元;水蛭从1100元涨至1950元;沙苑子从40元涨至320元;高良姜从16元涨至51元;防风从16元涨至65元;北沙参从22元涨至45元;黄芩从19元涨至46元;麦冬从45元涨至155元;浙贝母从34元涨至110元;元胡从38元涨至170元;白术从22元涨至175元;白芷从7.5元涨至37元;甘草(毛)从7元涨至32元;怀牛膝(平条)从15元涨至40元;栀子从21元涨至65元;木香从14元涨至40元;何首乌(云南产)从19元涨至36元;猫爪草从53元涨至1100元。
在第三轮药市涨价周期中,涨价的品种更多,涨幅更大,有不少药材价格首创历史新高,成为药市中的黑马和亮点。
涨久必跌,本轮涨价周期同样逃不掉大涨大落的定律。
目前有的品种已开始高台跳水,如:
款冬花从450元下滑至80元;紫菀从110元跌至11元;知母从49元跌至10元;水蛭从1950元滑至740元;高良姜从51元跌至14元;沙苑子从320元跌至45元;车前子从110元跌至21元;防风从65元跌至12元;北沙参从45元跌至25元;甘草从32元跌至18元;白芷从37元跌至8.5元;怀牛膝从40元跌至12元。
从以上三轮涨价周期不难看出,每一轮大涨行情过后,便迎来一波掉价行情,而且,涨幅越大的品种跌幅越大。究其原因,持续多年的高价刺激生产恢复,产能过剩,自然会从高价跌落下来。
涨三年,落三年,不涨不落,又三年。自2024年下半年药市进入新一轮跌价周期,目前多数药材正在掉价路上,有的品种未来仍有继续下滑趋势。
面对药市进入熊市行情,可投机和投资的机会不多,药商应以正常经营为主。当然,也会有少数品种因有利好条件而涨价。当前和今后2-3年内应重点关注低价多年,生产尚未得到恢复的品种,这些品种可能会成为未来药市的热点,甚至黑马。如:益智仁、黑胡椒、草果、砂仁、香砂、猪苓、白及、秦艽、人参、西洋参、三七、芡实、薏苡仁、北京菊、骨碎补、升麻等。
涨久必跌,跌久必涨。过去几年低价的品种,随着利好的逐渐显现,终有一天会厚积薄发。在商机没爆发前,需要的是耐心和等待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上一篇: 六大跌价品种
下一篇: 中药材今日视点(第22...
发表评论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