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来源】浮小麦,中药名。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.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。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。具有益气,除热,止汗之功效。常用于骨蒸劳热,自汗盗汗,香脆感。
小麦,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秆直立,通常6-9节。叶鞘光滑,常较节间为短;叶舌膜质,短小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15-40cm,宽8-14mm,先端渐尖,基部方圆形。穗状花序直立,长3-10cm;小穗两侧扁平,长约12mm,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,每小穗具3-9花,仅下部的花结实;颖短,第1颖较第2颖为宽,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,有时延伸成芒;外稃膜质,微裂成3齿状,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,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;雄蕊3;子房卵形。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,长约6mm,浅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干瘪颖果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。长约7mm,直径经2.6mm。表面黄白色,皱缩。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。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,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,另一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。无臭,味淡。
以粒均匀、轻浮、无杂质为佳。
【显微鉴别】显微鉴别,颖果横切面:果皮与种皮愈合。果皮表皮细胞1列,壁较厚,平周壁尤甚;果皮中层细胞数列,壁较厚;横细胞1列,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,有纹孔;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。种皮棕黄色,细胞颓废皱缩,其内为珠心残余,细胞类方形,隐约可见层状纹理。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,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凉
【归经】心经
【功能主治】除虚热;止汗。主止阴虚发热;盗汗;自汗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止汗宜微炒用。[2]
【注意】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。
【附方】
① 治盗汗及虚汗不止:浮小麦,文武火炒令焦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钦汤调下,频服为佳。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)
② 治男子血淋不止: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,砂糖煎水调服。(《奇方类编》)
颖果横切面:果皮与种皮愈合。果皮表皮细胞1列,壁较厚,平周壁尤甚;果皮中层细胞数列,壁较厚;横细胞1列,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,有纹孔;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。种皮棕黄色,细胞颓废皱缩,其内为珠心残余,细胞类方形,隐约可见层状纹理。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,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。
【粉末特征】:白色,有黄棕色果皮小片。
① 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、椭圆形或圆三角状,直径30-40μm,侧面观呈双透镜状、贝壳状,宽11-19μm,两端稍尖或钝圆,脐点裂缝状;少复粒,由2-4或多分粒组成。
② 横细胞成片,细长柱形,长28-232μm,直径6-21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
③ 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,长64-220μm,直径16-42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
④ 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,壁念珠状增厚。
⑤ 非腺毛单细胞,长40-950μm,直径10-30μm,壁厚5-10μm。
药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. 的成熟果实中轻浮干瘪的干燥颖果。
【真伪鉴别】
正品 浮小麦 本品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,长约0.7cm,直径约0.26cm,表面黄白色稍皱缩,有时带有未脱净的外秤与内秤。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淡。
非正品 燕麦 为禾本科植物燕麦 Avena sativa L. 的果实中轻浮干瘪的干燥颖果。本品小穗呈披针状,长约2cm,内含小花 1~2 枚,多为2枚,小穗轴不易脱落,近无毛或被疏短毛,颖片 2,草质,黄绿色。第一节间长 0.5cm以内。每个小花具秤片 2枚,棕褐色,坚硬,外侧小花的外秤片无毛,近中部具芒或无芒,芒针呈直角弯曲,内侧小花的外秤片无芒针。气微,味淡。

发表评论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