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植物性状
鬼针草(学名:Bidens pilosa L.)为菊科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,其形态特征如下:
茎:茎直立,高 30-100 厘米,钝四棱形,绿色或带紫色,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,基部直径可达 6 毫米,分枝斜升或近水平展开。
叶:叶片为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(因品种不同略有差异),小叶 3-7 片,顶端小叶较大,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 3-10 厘米,宽 1.5-5 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;侧生小叶较小,偏斜,两面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;叶柄长 1-6 厘米。
花:头状花序直径 8-9 毫米,顶生或腋生,花序梗长 1-6 厘米;总苞基部被短柔毛,外层苞片 5-7 枚,条形,内层苞片膜质,长椭圆形;舌状花白色或黄色,通常 1-3 朵,舌片椭圆形,顶端全缘或有 2-3 齿;管状花黄色,顶端 5 齿裂。
果实:瘦果黑色,条形,长 7-13 毫米,宽约 1 毫米,具棱,顶端有 3-4 枚芒刺,芒刺上有倒钩,易附着于动物或人体体表传播。
二、药用资源分布
鬼针草适应性强,药用资源分布广泛:国内分布: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,包括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、西北及东北部分地区,常见于路边、荒地、田间、山坡草地等湿润或半湿润环境。国外分布: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如亚洲的印度、东南亚各国,非洲、美洲及大洋洲部分国家也有生长。
三、产地
鬼针草为野生为主,无严格 “道地产区”,但以下地区资源较为集中:主要产地: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南方省区,因气候温暖湿润,更适合其生长繁殖。生长环境:多生于海拔 50-2000 米的路边、荒地、河滩、田间及林下,对土壤要求不高,耐贫瘠、耐干旱,适应性极强。
药用鬼针草多为干燥全草,其性状特征如下:整体形态:全草长 30-100 厘米,茎呈钝四棱形,表面黄绿色或紫褐色,有纵棱,无毛或疏生短柔毛,质脆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,中央有髓。叶:叶对生,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为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,小叶披针形或卵形,边缘有锯齿,上表面暗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叶柄较短。花和果实:偶见残留的头状花序,总苞钟状,或带有瘦果,瘦果条形,顶端有 3-4 枚具倒钩的芒刺,易附着于其他物体上。气味:气微,味微苦。以茎枝粗壮、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
鬼针草是民间常用草药,其药用资源的广泛分布使其易于获取,药材性状的识别也以茎、叶、果实的特征为主要依据。
鬼针草性状鉴别
伪品鬼针草:狼把草
狼把草为菊科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. 的干燥全草。茎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或紫褐色,无毛;叶对生,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不分裂或近基部羽状分裂;头状花序顶生,总苞钟状,瘦果扁平,顶端有 2 枚芒刺,无倒钩毛。气微,味淡。
伪品鬼针草:大狼杷草
大狼杷草为菊科植物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 L. 的干燥全草。茎粗壮,表面密被短柔毛;叶对生,羽状复叶,小叶 3-5 片,披针形;头状花序较大,直径 1-1.5cm,瘦果顶端有 2 枚芒刺,芒刺直伸,无倒钩毛。味微涩。
【炮制】鬼针草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干燥。
【性状】本品呈不规则的段状,茎、叶、花、果实混合。茎表面绿色或紫褐色,有纵棱;叶多皱缩,边缘有锯齿;偶见黄色管状花及带芒刺的瘦果。气微,味微苦。
鬼针草炭
取鬼针草段,照炒炭法(通则 0213)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。
【性状】本品形如鬼针草段,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,质脆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鬼针草: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、毒理及本草考证鬼针草为传统民间常用中药,系菊科植物鬼针草或三叶鬼针草的干燥全草,别名 “鬼钗草”“婆婆针”“粘身草” 等。其在中医临床及民间应用中具有清热解毒、散瘀消肿、祛风除湿等功效,以下从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、毒理及本草考证四方面进行梳理。

发表评论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